颐和园,一座闻名国内国外的皇家园林。我每年都买北京公园年票,只要天气好,天空蓝天白云,我就会到颐和园拍摄风景照片,这些年来百拍不厌,春去秋来,寒来暑往,一年四季流连忘返在颐和园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当中。颐和园的风景,不同季节也呈现出不同风格,闲观红墙黄瓦,细品光线变幻。
第一张颐和园后山两位老人,享受春天静谧时光。
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,湖中一道长堤──西堤,西堤上的六座桥是仿杭州西湖“苏堤六桥”。
“一水三岛”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──蓬莱、方丈、瀛洲。
昆明湖上南湖岛(蓬莱),
藻鉴堂岛(方丈)藻是文采,鉴是鉴本,意为文采鉴人,寓意人才难得。
治镜阁岛(瀛洲)治为治理,镜为明察。
知春亭,亭名来自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。
知春亭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。可欣赏到南面的十七孔桥,东岸的文昌高阁。
铜牛安置到了昆明湖东岸,取意“永镇悠水”。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《金牛铭》——“金写神牛,用镇悠永。......敬兹降祥,乾隆乙亥”。铜牛与颐和园《知耕图景观》两相呼应,寓意“男耕女织”。
铜牛在清朝同治年间被锯断了尾巴。罪魁祸首就是在圆明园里充当园户的张八原。此人将铜牛的尾巴锯断,并当做废铜卖掉了。后来铜牛的断尾已经补接上。
谐趣园中的园亭
我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。
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总共有544只,桥栏有光,桥的影子也很漂亮。颐和园游人熙熙攘攘,要想等着没人拍摄一个镜头,实属难事。
景点叫宿云檐,意思是白云出没房檐间。是供奉武圣的地方。
文昌阁与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“文武辅弼”。
城头四隅角廊平呈"人"字形,中间为三层楼阁。文昌阁中供奉着文昌帝君铜像,两小侍童伴其左右,旁边一匹铜骡,体态自然,传说是帝君的乘骑。
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,你装饰了别人的梦。
乾隆皇帝的诗句“一亭一径,足谐奇趣”的意思,改名为“谐趣园”。园内共有亭、台、堂、榭十三处,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。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,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“知鱼桥”三字额,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“秋水濠上”的争论而来的。趣味生趣。
晚霞中看暮云起,暮云飞。
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”
颐和园后山苏州街。
苏州街小巧玲珑,依山面水,无论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,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,整体布局,造景有序,宁静典雅,既有皇家气派,也兼有江南园林的风情。
黑、红、白、绿喇嘛塔,代表佛教中的四种智慧。(四大部洲,藏式宗教建筑群,分别是南瞻部洲,北倶部洲,东胜部洲,西牛賀洲)
告别大黄鸭
春色颐和园
佛香阁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,南对昆明湖,背靠智慧海,佛香阁高41米,8面3层4重檐,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,结构相当复杂,为古典建筑精品。
修建佛香阁的传说
说很早以前,修建颐和园时万寿山下是个古墓。古墓是明朝某个王妃的墓,动不得。理由是说这个妃子当年可不是善主,她的墓动不得!乾隆爷听了,就说“怕什么,给我挖”,下面的人哪敢不听!当然只能挖。谁知道一挖挖出了乱子,乾隆爷亲到现场,看古墓的大石门已被挖开,可是门里面刻着八个大字:“你不动我,我不动你!”乾隆爷一看,就吓坏了。赶忙命人把土都填回去,随后还在万寿山上盖了一座大庙,用来镇住不冥的鬼魂。这就是以后的佛香阁了。
从万寿山上看十七孔桥和南湖岛,正面的建筑是涵虚堂,过去名叫望蟾阁,是仿黄鹤楼修建的,原有三层楼阁。南湖岛风景最优美,它的面积达16余亩,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,据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,湖光山色尽收眼下。
第二个藻鉴堂岛,坐落于颐和园西南湖中的藻鉴堂,实为园中小园林。咸丰十年(1860)被英法联军焚毁,光绪年间重修。
第三个治境阁岛,治境阁是建在湖中,而四周都是水,没有陆路连接,英法联军焚毁时躲过了一劫。不过今天的治境阁早已荡然无存,实际上,孤岛上建筑没有毁于侵略者的手里,反倒是被自己人给拆了。光绪年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,由于缺少木料,直接将治境阁拆除,将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。
颐和园长廊人人尽知,长廊两侧互相对称着四个亭子注意的人就不多了。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,西至石丈亭共728米。中间有春夏秋冬四亭。“石丈”典故出自,宋朝米芾任无为军时,对官衙立石下拜,口称“石丈”的千古佳话。
第一个亭子:留佳亭(春),亭名为乾隆所取,“佳”特指春天的景色。
第二个亭子:寄澜亭(夏),寄情于湖水,寄情于波澜之上。
第三个亭子:秋水亭(秋),亭名出自王勃《滕王阁序》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
第四个亭子:清遥亭(冬),晋陶潜“亭亭明玕照,落落清遥流。”
你知道“探海灯杆”吗?
在昆明湖东北面,邻水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灯架,两根笔直的冲天柱上,由一金属制的横楣连接起来,灯架高20米。宫里人给灯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“探海灯杆”,其作用首先是悬挂明灯照亮码头,还有一个用途,每晚慈禧太后睡下以后,灯架就要悬起标志灯,园内各处人员只要看见此灯一亮,就再也不敢喧哗。
探海灯杆和码头
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住处
颐和园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,从北向南桥亭顺序是界湖桥,豳风桥,玉带桥,镜桥,练桥,景明楼,柳桥。
界湖桥,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。
豳风桥,取自《诗经》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《豳风》,表示帝王对农桑的重视。
玉带桥,拱很高,桥身,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,呈曲线形,宛若玉带,故此得名。
镜桥,出自唐代诗人李白“两水夹明镜,双桥落彩虹。”的诗句。
练桥,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。
景明楼,出自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“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。”之句。
柳桥,桥名取自“柳桥晴有絮”的诗句。
有道是:西堤景致六条桥,一株杨柳一株桃。
颐和园踏春的人们,这里自然风光宛如“江南风景”,“环湖十里,一郡之盛观”。
绣漪桥位于颐和园南如意门,此桥与西堤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。
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颐和园楼台亭阁,轩榭堂殿,数量众多,造型精美,形态各异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园林。
楼,是指两层以上的大型建筑物。
台,是一种露天的开放性建筑。
亭,是供人休息的地方,寓意停下来休息。
阁,是四面有窗,并且也设有门,供人环阁漫步观景。
轩,与亭子相似,供游人休息,避雨,观赏四周美景
榭,多指水榭,是临水而建供人们休息,观景的建筑。
廊,是连接两个建筑物之间的通道,上有顶棚,以柱子支撑,作用遮阳挡雨。
舫,似船不能划动,仿照船型而造的一种建筑,大多三面临水,一面与陆地相连。
有诗云:春来江水绿如蓝。
百般红紫斗芳菲
上下天光,倒影如镜。
每年冬至前后才能拍摄最佳金光穿洞
石舫船体用巨石雕成,全长36米,船上两层白色木结构楼房。乾隆皇帝建石舫用意,古训有“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。”的典故,告诫后人“水不能覆舟。”
颐和园大门口灵动的狮子,一点都不呆板。
春风吹拂,吹绿柳树,吹红桃花。。。。。。平湖如镜,岸堤柳翠,长桥连岛,襟带远山。。。。。。春景优美,湖边远眺,拍照留影,青春常在。。。。。。
图文来自《秋翁感悟》
评论